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两首诗 柳宗元被贬永州

2024-05-03 1953 明贵知识网

柳宗元和刘禹锡作为一对好朋友,其实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那都极为艰辛,虽然两位都是当时最有名的才子,不仅才华横溢,同时也是学识渊博,但即使是这样,他们在参与了“永贞革新”之后,人生便是跌入了低谷,还被贬到偏远的湖南,这对于有着远大人生理想的诗人来说,那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为此也令他们两人痛苦不已,尤其是柳宗元,原本出身于名门世家,自小便是有着远大的理想,希望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可是无奈随着被贬之后,他所有的希望也都彻底地破灭了。

虽然柳宗元与刘禹锡在湖南生活了十年之后,又被召回到了长安,这个时候的柳宗元以为一切又都可以重新开始,可是谁能够想到刘禹锡在与朋友游玩了玄都观后,写下了一首带有讽刺意味的《游玄都观》,再次遭到了别人的打压,从而又是第二次被贬,并且是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地方,刘禹锡被贬岭南,柳宗元则是广西的柳州,对于诗人来说,这样的一种人生遭遇,那都令他们痛苦不已,尤其是柳宗元他在与刘禹锡分别之时,可谓是依依不舍,大概他也知道这一别,或许彼此再也难以相见,于是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重别梦得》,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以一贯忧愁的口吻描写了骨子里的那份感伤之怀。

《重别梦得》

唐代: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情,也是唐朝诗坛的一段佳话,两人在长安相识时,可谓是惺惺相惜,由于他们都极为有才华,为此经常是一起诗词唱和,正是这样的一种深厚的友谊,彼此都写过很多深情的诗赠送给对方,那柳宗元的这首《重别梦得》,正是把内心的那份依依不舍,以及对于刘禹锡的怀念之情,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令这首诗让人感动不已。

中唐时期的诗坛,随着几个大腕级的人物如李白、杜甫、王维的相继离世,略显寂寞。

不过没过多久,又有几位诗人横空出世,开始了他们“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表演。

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分别是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李贺、孟郊等等。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诗豪刘禹锡。

诗豪这个绰号是好朋友白居易给取的,意为诗作之豪、人品之豪。

刘老兄不仅诗做的好,而且还是官员身份,又精通哲学,这在整个唐朝诗人里面可是不多见的。

另一个不多见的,就是他曾经上过被后人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大都是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和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些人物。

李白、杜甫等诗人在新、旧唐书中均有记载,但在《资治通鉴》里面是找不到的。

刘禹锡在政治方面应该是先行者。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他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是在流放中度过的。

流放好像是大唐文人必不可少的功课。

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等等都被贬过,而刘禹锡、韩愈、柳宗元三人则是被贬的最彻底、最倒霉的。

刘禹锡第一次流放是因为参加“永贞革新”事件而遭贬。如果说是由于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惹祸,则有情可原。

而第二、三次流放却是因为写诗讽刺权贵而遭贬,则有负气和率性的一面了。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近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祖藉河南洛阳,出生在浙江嘉兴。

他是唐中期著名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的诗歌多反映民众生活和民间风俗,取材广泛,具有意境深长、古朴优美的特点,兼具淳朴自然,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

刘禹锡出身于书香门第,号称中山靖王刘胜后代,家族世代钻研儒学。

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十九岁时到长安求学,两年后与柳宗元一同考中进士,继而又登宏词科。

795年,刘禹锡登吏部取士科,被授予太子校书一职,从此踏上仕途。

顺风顺水,堪称学霸。

800年,刘禹锡在杜佑幕府任掌书记,参加镇压徐州之乱。

803年,刘禹锡被调任渭南县主簿。

次年,被调回朝,任监察御史之职。

履历辉煌,意气风发。

但是,人的命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命运像玻璃,越明亮,越闪亮,越容易破碎。

刘禹锡遭遇人生的“滑铁卢”之变是源于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场变革跟近代的“戊戌变法”很相似,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衡量改革是否具有进步意义的标杆在于:到底改的是谁的利益。

如果改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那改革无疑是进步的;如果改的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那就是在开历史倒车。

后来的结果也是不言自明,支持变革的唐顺宗被幽禁,主力干将王叔文也被杀,八位司马分别遭到流放,其中就包括了刘禹锡和柳宗元。

变革最后以惨痛失败而告终。

从此唐朝开创了一个新的恶习,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新登极的皇帝都把前朝的大臣,不论是非功过,一律予以驱离。

刘禹锡被贬职后,一是开始发奋写作。写下大量的政治讽刺诗,抨击当朝的宦官与朝臣,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

好在山高皇帝远,微信朋友圈也没信号,所以没人理他。

二是游山玩水、经常出入歌舞酒肆,悠哉乐哉。

这也可能是他身处逆境中,最好的发泄方式了。

有人说了这刘禹锡心够大的,都这光景了,换其他人早郁闷死了。

所以,刘禹锡不同于常人,他有着古代传统文人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人总有时来运转,不可能总是倒霉。

九年后,刘禹锡从朗州(湖南常德)被召回京都长安,一同召回的还有柳宗元等人。

老刘有些得意,一得意就容易忘形。

回到长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玄都观里去观看新栽的桃树,触景生情,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些新的桃树啊,都是在我老刘走后栽上去的。

微信朋友圈里一发,很快就在长安炸锅了。

因为刘禹锡的诗歌太有名气了。

有一些大臣就琢磨上了:这明显是讽刺我们这些刚提拔上来的人嘛。

本来就对刘禹锡被召进京不满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于是,这伙人奏明唐宪宗。其实唐宪宗对刘禹锡也很不感冒,这下正好,撞枪口上了。

那些主张留他在京城的人此时也不便说话了。

一纸调令,刘禹锡又被贬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去了。

刺史比司马高一级,似乎是提升,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官场惯用的伎俩。

播州这地方比朗州更为偏远,人烟更为稀少。

刘禹锡家里有个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需要人伺候;如果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上了年纪的老人指定受不了。

这可让刘禹锡太为难了!

此时的柳宗元在长安也呆不住了,朝廷把他贬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得知刘禹锡的处境,决心帮助一下好朋友。

于是,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他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诚,使许多人大受感动。

后来,大臣裴度也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到连州(今广东连县)当刺史。

其间,刘禹锡又被流放了好几个地方。

后来,直到裴度当上了宰相,才把他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已是暮春季节。

这第一件事,又是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

简直太魔性了,搁别人都有点怕了。

可是这位刘老兄则不然,决定再次重游玄都观。

刘禹锡这辈子倒霉就倒霉在玄都观上。

游就游吧,千万别写什么诗了。

可当他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满地长着燕麦野菜,一片荒凉。

不由得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以及那些个以前打击过他的宦官权贵,现在一个个的都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自己则有惊无险,不禁喜从中来,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道: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怎个意思?不是打击我嘛,哈哈,可是我老刘又回来了。

腾讯应该给刘禹锡发个奖,这老兄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在玩命发朋友圈。

任性的诗人很多,但像刘禹锡这样任性的还真不多。

这首新诗在微言朋友圈里一发,不大要紧,祸事又来了。

一些大臣认为他又在发牢骚,很不高兴,在皇帝面前竭力诽谤他。

没过三年,刘老兄又被派到外地去了。

这是刘禹锡第三次被贬。

这次去的地方倒是不够偏远,在安徽和州任通判。

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

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见到被贬的刘禹锡,冷眼相待,就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

对此,刘禹锡呵呵一笑,毫不在意。

他环视周围,发现住地还不错,便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潢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随手贴在了屋门上。

知县看了对联,心里那个气呀:嗬,都被贬到和州县了还不服气,还想争辩争辩?

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搬到较远的德胜河边,房间也由最初的三间屋变为一间半。

刘禹锡搬过去后,看到那里依山傍水,扬柳依依,野花争艳,景色挺美,心情大好。

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看了气不打一处来:看来是和我杠上了。

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破旧小房,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门口还有一巨大石头挡着。

当刘禹锡到来时,看到这块石头,甚是喜欢,用清水洗了又洗,如获至宝。

可惜室内地方过于狭小,门前日渐寂寥。

正是在这间小屋,刘禹锡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铭文《陋室铭》。

短文仅仅八十一字,却字字珠玑、构思巧妙、寓意深远、发人深醒。

铭文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写好后,让人堑刻在石碑上,立于门前,路人纷纷传抄吟诵,一时间小城沸沸扬扬,点击量过万。

有人说这是一篇被逼出来的美文,一点也不为过。

诗人终归是诗人,到哪里都能写诗,既使身处逆境,亦坦然对待,只要留心生活,生活总会给你带来刻骨铭心的愉悦。

826年冬,刘禹锡应召回到东都洛阳。

至此,结束了为期二十三年的贬逐生活。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三年?此时刘禹锡的年龄已是五十六岁了。

晚年的刘禹锡从开成元年就改任为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等闲职。

但革命斗志仍未消退,曾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激扬诗句。

常年在洛阳跟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人一起郊游赋诗,并一起唱和对吟,生活十分闲适。

晚年多病,会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年71岁,葬于河南荥阳。临终前写文章《子刘子自传》。

二百年后,又有一位刘禹锡的崇拜者横空出世,他就是豪放派诗人——苏轼。

苏轼也是刚直之性。

他曾说:“早缘刚拙,屡致忧虞。用之朝廷,则逆耳之奏行于言;施之郡县,疾恶之心见于政”。

缘于刚直性格,苏轼也屡遭流放,相同的经历,让苏轼越发觉得自己就像穿越了时空的刘禹锡。

也正是这种穿越了时空的文化传承,才体现了中国文化生命力的顽强。

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今天,我们才深刻体会到诗人刘禹锡的“惟吾德馨”是多么高的一种精神追求。

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两首诗 扩展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王、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

“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柳宗元选取了一个夜不能寐的晚上,以有声写无声的手法,表现出了环境的空旷,从而衬托出他谪居永州的寂寞处境。全诗构思新巧,情景交融,耐人寻味。《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首句“觉闻繁露坠”,即半夜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水滴落声。时间是半夜,正是万籁俱寂的时候。但柳宗元却能听到露水滴落的声音,这就说明环境的空旷、静谧,以及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状态。所以这里的“闻”字,用的巧妙,它将诗人细腻的感觉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次句“开户临西园”。


西园,在柳宗元永州的愚溪住宅以西。据记载,元和五年(810年),也就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年,他才得以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构亭筑屋。西园便是住宅西面的一处菜园。所以从这首诗的次句,我们可以得知柳宗元起身打开门,面对着愚溪西边的菜园。

接下来的四句“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便是柳宗元面对西园,在夜晚的所见所闻。它的意思是说,一轮清寒的明月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水流声正冲刷着稀疏的竹根。泉水从岩石上飞奔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可见这里动静结合,尽显环境的清幽。


“石泉远逾响”一句,它巧妙的表现了四周的空旷和寂静。同样的“山鸟时一喧”,也反衬出夜的静谧。此番景象,我们在王维的很多诗中都能看到。不过诗人的心境不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不同。王维诗中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心境,但柳宗元更多的是苦闷和寂寞,这点从最后十字“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便可知道。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即柳宗元就这样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的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以说。正如现实生活中很多无奈,无法与人言说一样,柳宗元因政治失意引起的苦闷和寂寞,也是无人能懂。恐怕只有相同处境的人,才能心有体会吧。

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两首诗 扩展

柳宗元被贬时写的《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被贬时写的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 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 感染力。

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两首诗

声明:明贵知识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本站